FEATURED新聞頭條

●藻礁議題辯論不休 經濟部:藻礁公投提案的前提存在事實基礎錯誤

2021.10.11 20:00 pm【EZway生活報報╱記者高靜如╱綜合報導】

藻礁公投提案方以「大潭海域離岸5公里內的海底都是藻礁」為由,於公投提案主文要求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應遷至離岸5公里外的海域。台灣中油公司委託數個專家學者團隊針對大潭海域海底地質調查,結果顯示礁體最多只到水深18公尺的海域,由於-18m等深線與離岸遠近不一,測算後最遠離岸約1.7公里的海底即無礁石;而詳細的水下調查則發現潮間帶與海底屬不同生態系統,藻礁公投提案的前提存在事實基礎錯誤。

中油表示,在前次三接迴避替代方案中,比起原版的開發範圍就已大幅縮減,只使用18年前已完成的填地,並且完全避開大潭潮間帶的藻礁。但是公投方僅憑一碩士論文的推論,即質疑「工業港海底離岸5公里皆藻礁」,並在公投主文要求三接撤至離岸5公里外的海域。然而,公投方引用的碩士論文,調查地點為大潭北邊的白玉藻礁而非大潭,且調查方法為單、多音束聲納儀、側掃聲納儀,並不足以瞭解海床的地質構造。

中油不僅僅使用上述論文的調查方法重複測量,為瞭解大潭海底地質狀況,更委託國內多個專家團隊、運用多種調查方法進行綜合分析,結果發現大潭海域在水深18公尺、約離岸1.7公里後的海底即無礁石分布。顯然,公投方提案主文所依據的前提,早已存在明確的事實錯誤。

中油指出,實地鑽探是最能瞭解海床地質的調查方法,中油將民國88年東鼎公司的鑽探資料,以及中油在92年、108至110年共103個鑽探點的岩芯資料,彙整後交由地質專家判讀,發現離岸愈遠的海底礁石愈薄,且離岸較遠處即使有礁石也呈現破碎、不連續的狀態,最重要的是水深18公尺之後的海域,其鑽探岩芯就已無礁石存在。另由中央大學地科院團隊以高解析火花放電震測、底拖側掃聲納紋理比對鑽探岩芯來判讀,結論亦是礁石最遠只到水深18公尺的海域。

至於藻礁公投聯盟稱中油107年環差報告所附水下遙控無人載具(ROV)攝影圖資顯示有生物礁,中油澄清是「錯誤的解讀」。因水下攝影目的是了解工業港海床的現況而非地質構造,且生物礁未必是藻礁,該圖資的調查範圍亦未達外海5公里,與目前討論的範圍不同。
此外,依據生物群聚的科學分析結果指出,潮間帶與亞潮帶(海底)屬兩個不同的生態系統,魚類、十足目及軟體動物聚群種類及組成都沒有重疊,顯示彼此間相互影響的可能性很低,公投方不能直接一概而論,錯把海底泥沙環境生態都當作潮間帶藻礁生態。

中油強調,三接是能源轉型、供電穩定及減污減煤的關鍵,目前三接「再外推方案」已完全避開潮間帶藻礁,工業港再外推至離岸1.2公里,並改以不浚挖、不填地的工程設計,將對海域環境及生態的影響降至最低。多項水流、水溫的擴散模擬測試結果也都顯示再外推方案比起先前各方案都更友善、且有利於大潭電廠的溫排水擴散。

短期內,三接在平衡區域電力供應、雙氣源體系建立、北部首都圈與半導體群山的電力供應穩定上,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長期而言,三接對於我國能源轉型的推動至關重要,未來要達到淨零碳排,更需透過燃氣發電加速取代燃煤,以求快速減污減排並提供再生能源穩健發展的機會。希望在更多科學證據的支持下,能釐清公投提案方對三接及大潭海域地質環境的誤解,並讓民眾在藻礁公投的選擇上,能基於科學事實作出符合台灣未來發展的最佳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