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靜莉/「糖尿病前期」不想變糖尿病患 衛教師教你這樣控血糖
2017-08-11 15:56:29 元氣網 林靜莉《原文網址》
小英說:「衛教師,醫師叫我來問你,因為我尿尿有泡泡,所以拿了我爸的血糖機來驗,好像血糖比較高125mg/dl,今天驗尿報告出來醫師說腎臟沒有壞掉,只是尿道發炎。醫師說『糖尿病前期』不用吃血糖藥,但要注意飲食、要運動、要量血糖,還要記錄在手機裡,最近這幾天我都有量,不過血糖到底要量幾次給醫師看才行?」
對於像小英這種「糖尿病前期」(飯前100-125mg/dl、飯後兩小時140-199mg/dl)的民眾來說,固然還不到吃藥打針的階段,但如果沒有好好控制血糖,很快就會步入「糖尿病」之列了,而為了避免不要那麼快將「糖尿病患」的標籤貼上,好好監控血糖值是最重要的第一步。
其實,血糖機就像導航一樣,是為了要知道「血糖值在哪」,如果能像GPS那樣,隨時掌握血糖變化,當然是最理想的狀況,因為越詳盡的資訊,越能讓相關醫療人員,提供更適合你身體狀況的治療選擇。
這樣看來,要想能夠完全掌握血糖的起伏,應該是每天三餐飯前飯後加睡前至少7次,可能人人都要扎到「指無完膚」的地步了吧?這應是每個打算認真監測的人心裡會有的疑問和恐懼。實際上,理想跟現實通常都有著距離,知道血糖值在哪裡的目的,是為了能有效控糖,讓血糖維持在理想範圍,如同保持行車速限一樣,新手上路可以從每週監測一組三餐配對血糖做起,逐漸累積監測記錄,找出容易偏高的時段在哪裡。
從早餐開始監測,紀錄還沒吃早餐的「餐前血糖」以及吃一口早餐算起兩小時後的「餐後血糖」這樣同一餐前後配對,成對的血糖可以計算出差異,假設早餐前是110mg/dl,早餐後160mg/dl,相減答案顯示早餐讓血糖產生50mg/dl的起伏,剛好在理想餐間起伏30~60mg/dl的建議之間,同樣的原則也可以使用在午餐、晚餐的配對監測。
開始監測的第一週,請維持原本的飲食習慣,不要有任何更動,找出血糖偏高的發生點,才能針對問題去解決;因此早、午、晚三餐每週至少要各有一對餐前餐後血糖,倘若週一到週五工作日期間,抽不出時間也沒關係,可以安排在休假日進行,發現偏高數據後,第二週針對偏高問題點處理,調整飲食, 回診時將記錄帶回,與醫療團隊共同討論處理。
除了注意飲食,預防糖尿病的生活形態還有「運動」這個不可或缺的要項,運動好處多多,適當運動能降糖、減脂,還能提升腦內啡帶來好心情,沒有運動習慣的人不妨從三餐飯後快走10分鐘開始做起,自然累積到一天30分鐘運動量,當運動時間增加至60分鐘,好處自然會呈現;由於運動能提升肌肉吸收血糖的能力最長可達48小時,所以每兩天一次的運動頻率,更能不中斷運動降糖的效果。
積極做好飲食、運動等生活調整,有五成以上的糖友是能夠逆轉「糖尿病前期」危機,轉回非糖尿病的理想範圍(飯前<100mg/dl飯後兩小時<140mg/dl),小英積極與醫療人員配合,從第一週發現偏高的餐後血糖190mg/dl開始控制飲食、隔日運動,每週記錄血糖變化,回診時糖化血色素5.6%成功逆轉勝,她說還不想那麼早把「糖尿病患」的標籤貼上,她做到了!所以有「糖尿病前期」的民眾,即刻開始珍惜愛護身體的自然控糖能力,讓原裝的零件陪我們一生一世,別太早被「標籤化」糖尿病患者喔!
林靜莉
振興醫院門診糖尿病衛教師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系
專長為糖尿病衛教